我的個性就是這樣,真的改不了?心理學教授列「4步驟」變成新的人

只要下定決心,性格就可以改變!心理學教授伊娃.艾瑟曼、自由記者瑪蒂娜.帕爾於《從酒吧到嬰兒床,是什麼讓我們長大成人?》一書中,將科學數據、心理學專業與真實生活情境結合,並依成長時序呈現人類性格從嬰兒到成人乃至老年的轉變,探討人們的心理狀態會如何變化。以下為原書摘文:

人到底為什麼需要改變?

有時候,某些人格特質會讓我們的日常生活變得困難。例如:當我們的公寓因疏於整理而完全淹沒在一團混亂之中;當友誼因我們成天躲在家裡而消逝;當我們因自己愛吵架的行為而到處冒犯他人;或是當我們給自己的壓力大到像是要一肩扛起整個世界的重擔。在這些情況下,解決問題、改變特定的思維或行為模式可能會很有幫助。

不過,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問題?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困擾,是因為想要像朋友一樣愛乾淨,還是因為父母明確地告知,我們毫無章法的行為是他們教養失敗的證明?我們是否期待透過井然有序,讓自己變得更有效率和更成功?還是我們單純只是想變成一個更好、更有價值又更受歡迎的人?

改變自己的動機很廣泛,可能來自內部或外部,可能是合理的,也可能是有疑慮的。當我們開始會質疑自己、糾正自己的「錯誤」,並且保持自我成長、從挑戰中學習,這是很棒的。但是,當學習意願變成過度的自我優化時,就會變成潛在的問題。



當我們只是為了符合社會理想或他人的期待,而使勁強迫自己進入一個模板;當我們認為現在的自己不夠好,而試圖逃避自我;當我們無論出於何種理由,而無法接納並愛著自己;當我們相信只有夠受歡迎、夠有吸引力、夠自發或夠有趣時,事情才會改變⋯⋯這真是一個謬論。如果我們無法打從心底對此時此刻的自己感到滿足,就算將來能以健美先生或小姐的姿態領取諾貝爾獎,我們也不會滿足。

接受自己原本的樣子是非常重要的。然而,針對性的性格訓練使我們一再面對自己不足和弱點,這可能會導致我們對自己更不滿意,也讓我們的自尊下降。也許我們會因為沒有達到訓練目標而覺得「失敗」,自我效能也會因此受影響。

在我們開始調整性格的本質以前,請先誠實地問自己:為什麼我們有必要變得更開放、更盡責、更外向、更親和或情緒更穩定?或是情況反過來:像現在這樣開放、盡責、外向、親和與情緒穩定,有什麼錯嗎?

我們的心中是否有一個只在性格核心發生改變時,才能達成的具體目標?或是我們對於改變的渴望根本不會帶來什麼結果?當我們變得完全不一樣的時候,生活會產生什麼具體的變化?哪些會變得更好?哪些又會變得更差?我們會因此而遺失什麼東西嗎?也許我們比較封閉,但不必跟上每一個新趨勢,而因此過得很自在?或許我們雜亂無章,但也能在一團混亂裡找出放鬆之道?也許我們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,卻也因此成為完美的傾聽者?也許我們有話直說,但也特別能滿足自己與個人的需求?或是我們過於敏感,卻因此能及時察覺逼近的危險?

如同前面章節所討論的,每一種人格特質都有其優缺點,改變這些特質也意味著以舊的優勢換取新的劣勢。意識到自己個性的優點,能避免我們輕率地透過訓練就把這些優點丟掉。我們經常利用自我性格的「特殊效果」,填滿一個他人無法輕易填補的空缺,這對我們自己和其他人來說,都是有幫助的!彼此擁有不同的優缺點是很重要的,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互補。

只要這樣想就好:你是獨一無二的,而這是一件很棒的事!



如果你想要改變特定的特質,有4個重點。蘇黎世大學的人格心理學教授馬蒂亞斯.阿勒曼與克里斯多福.佛呂克格將其總結如下。



重點1:了解現實與期望的差距

在開始之前請先確認:我們現在在哪裡?想要去哪裡?為什麼要去那裡?請仔細考慮自己的動機。我們設定的目標真的有意義嗎?是發自內心想要改變的嗎?我們的基本需求是什麼?為了實現長久的幸福,我們需要什麼?這就像Google地圖一樣,只有在我們知道起點和終點時,才能決定路線。

讓我們借助「奇蹟問題」釐清目標!請想像一下,今天晚上,你準備去睡覺—躺下、關燈、閉上眼睛,然後就睡著了。在此期間,一個奇蹟發生了:最近正困擾著你的問題,消失得無影無蹤。不過因為你睡得很沉,什麼也沒注意到。隔天一早,你是從哪裡發現這個奇蹟的?你最先注意到哪些部分?確切來說,奇蹟發生後,現在跟以前有什麼不同?感覺如何?你身邊的人會如何察覺到發生了這個奇蹟?

奇蹟問題是由美國心理治療師,同時也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短期療法創始人史蒂夫.德.沙澤爾於1980年代提出,當時一位絕望的客戶告訴他,只剩奇蹟能幫助自己了。他很快就發現這個問題多麼地有用,那位客戶終於能將注意力從問題本身轉移到解決方案上,並了解問題背後真實的原因。

奇蹟問題不僅與目標有關,也牽涉背後所隱藏的——我們的需求。也許我們努力趕上同事,是為了想和他們一樣成功;或許我們想變得更有吸引力,是為了尋找真愛;或者是為了「成為某人」而追求財富、因為懷念過去的自由而悼念青春。

在這些具體願望的背後,通常存在著非常基本的需求:尋求認可、尊重、歸屬感、安全感、控制、自由或是讓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的機會。我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,往往一點也無法滿足這些基本需求。大多數時候,都有更容易也更有意義的方法能讓我們找到滿足感,我們卻時常深陷於問題的泥沼之中,見樹不見林。越是絕望,我們的視野就越狹窄。

所以,奇蹟問題不從問題本身,而是從答案下手。我們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狀態,完全不會有可能或實際存在的限制與阻礙。從中產生一個強大的願景,這不僅讓我們變得樂觀,還為我們指引新的道路。接下來請想想看,我們可以先採取哪些小步驟,讓自己朝遠大的目標更靠近一小步。

透過「量測問題」我們能切割目標,針對變化進行測量:如果1是原點,10是目標,那麼你現在在哪裡?你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前進一步?這需要花多久的時間?其他有幫助的問題可能還包括:從X時間點以來發生了什麼變化?一個月前的你在哪裡?一個月後你希望自己會在哪裡?



重點2:動用優勢與資源

你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優勢與資源?請想想看,你可以針對性地利用哪些東西來做一些改變。像是寫日記,你可以記下今天發生了什麼好事、最幸福的時刻、值得感謝或特別激勵自己的事。也請把握人際資源,身邊的人會透過讚美、真誠的回饋或偶爾巧妙的提醒來鼓勵你。如果想要更積極一點,請把你的目標告訴身邊所有認識的人,這會形成約束力並增加「壓力」,畢竟你也不想讓自己出糗。



重點3:針對行為與經歷進行反思

我們都知道自我反思很重要,但這在日常生活裡一點也不容易。我們可能陶醉地抽菸,卻忘記自己已經戒菸了,哎呀!我們對不斷說錯話的他人感到很生氣,卻沒注意到自己也會犯同樣的錯。激烈爭吵時,我們總是忘記自己才是引起爭端的人,就像孩子們吵架時的那句經典臺詞:「是他/她先開始的!」

在這些情況下,想法、感受與行為經常是密不可分的。我們覺得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,因此而感到憤怒,並開始像機關槍一樣到處指責。很快地,我們便落入沒有人喜歡的境地,甚至無法解釋自己怎麼會變成這樣。但是,針對我們為何會在某些情況下出現某些行為進行反思,是非常重要的。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知道具體該從哪裡著手,而在未來出現類似情況時做得更好。



重點4:練習、練習、再練習

你現在已經能做出與自己期望的性格相符的行為了——恭喜!不過,只有一次是不夠的。現在的重點是持續不懈,請繼續堅持,直到新的行為模式成為一種習慣。一開始當然不會每次都成功,但只要堅持下去,不讓挫折打亂自己的步調,一切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。

為自己設定每日或每週的明確目標會很有幫助,例如:每晚睡前,都要先把碗盤洗完、這週至少要用吸塵器徹底清潔家裡一次。如果那麼計畫也同樣非常有幫助,像是:如果某天晚上沒有做到,那麼我隔天會提早15分鐘起床,把碗洗完再去上班。

你也可以直接針對自己的理想性格設定任務來練習。如果你想變得更善於社交,你可以找一個陌生人攀談。如果你追求的是變得更開放,那麼請到一間你所能找到最有異國情調的餐廳,點一道你陌生的菜餚—最好是從外語寫的菜單上點餐。

如你所見,我們能透過某些技巧,有針對性地引導自己的性格往這個或另一個方向發展。但是,這麼做並不總是值得。如果我們能學會更好地理解並接納自己原本的樣子,才真的能提高生活的幸福感。如果能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如何及為何而產生,也會更容易接受別人原本的面貌。


食慾之秋來了!加入《優活健康網》line好友,發送訊息「秋季養生問優活」給小編,點取連結下載「秋季限定|食材懶人包」,一起吃起來吧!

Google新聞-PChome Online新聞


最新健康新聞
人氣健康新聞
行動版 電腦版